人物通讯
行在脚下,梦向远方
——记20170301班班长阳玉兰同学
学生记者 潘迦鑫
忆及她,我脑海中总有这么一副画面在回荡——她身着青色格子夏裙,发顶藏在圆形黄帽中。年轻白净的脸庞上,一双乌黑的双眸清凌含笑。一见到我,便轻扬嘴角,随即亲切问好。那是初见的样子,她的朝气与活泼令我感受颇深。
她叫阳玉兰,是我校外国语学院泰语英语商务英语复合人才专业2017级的学生,同时担任20170301班的班长。在校两年间,她被聘为“学生会文体部干事”、获得2017-2018年度“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的称号,在“泰语讲故事比赛”、“英语话剧大赛”等比赛中大放异彩。与此同时,她高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并顺利考取导游证、驾驶证等资格证书。
2019年2月25日,阳玉兰同学得悉自己通过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兴奋非常。如今,当她回忆起备考场景,也微笑坦言过程的艰辛:“大二上学期的课程满满当当,而且大多都是专业课。我就只能寻找时间缝隙来看考试相关的书目,在深夜,往往舍友都睡着时,我依旧在默背着相关的知识点和名胜古迹。”她说着翻开了之前备考的书籍,密密麻麻的笔记交错在字里行间,也有方形的小纸片列着每一章节的大纲,厚厚的几本书仿佛写满了那几个月的辛苦。而在此期间,她也没落下学习的进度,专业成绩依旧名列前茅。
导游资格考试考点设于昆明,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也有不少同学因为各种原因自愿放弃考试,但当问起阳玉兰为何在繁忙的课业之余仍不懈考取证书时,她坚定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导游证的考试,这是一种经验,即使失败也可以重新来过。”
“我知道这世上有美好的人和故事在等我。”这是阳玉兰同学的一句“个性签名”。她一直积极探寻着、以热情的心态拥抱当下,憧憬遇见各类有趣的人或事。阳玉兰喜欢在旅途中思考生活的含义,她曾赞叹过成都“天府之国”的名不虚传,也感慨过广州鳞次栉比的高楼。她梦想去更多的远方,眺望更辽阔的世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虽无杜子美的千丈豪气,但她确实一步一步地将生命的热量倾注在不同的地方,把美好世界录入眼中。
即使在假期,阳玉兰也不曾虚度光阴。她利用假期时间,在酒店兼职服务人员。一天又一天的工作,虽使她疲乏不堪,但也收获不少。当谈及此,阳玉兰爽朗地说:“在兼职里,我明白挣钱的不易,了解爸妈的辛苦。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工作很累,但是却让我成长。”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希望这一朵玉兰花,继续在阳光下肆意地绽放光彩。
心有惊雷,生似静湖
——记曲靖师范学院肖京林博士
教师教育学院 王琳霞
“你积累过的和努力过的,会永远伴随着你,成为你的阶梯,不要羡慕和模仿别人,一个人不可能成长为另一个别人,最终只会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有人用灯红酒绿的生活宣扬青春的美好,有人以世事喧嚣的借口面对生活的繁琐,有人用别人的赞扬定义自己的价值,有人以稳定乏味的方式停滞自我的提升,而她,一直带着心里最初想要找寻的美好,厚积薄发。
在现代社会的残酷竞争中,没有价值的人随时可能被取代。因此在漫漫时光里,一定要努力地构建自己的价值。肖老师无疑把这一点理解的很到位,我一直记得她的话:“大学期间,我便立志考研。”而在之后的实习时光中,她也不断地为考研做着准备。后来,肖老师获得了保研的机会,且于2007年在云南大学完成了为期三年的硕士阶段学习。她让我们明白,机会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你过分安逸,就会丧失斗志,努力向上生长,才是最好的人生破局之道。2010年硕士毕业后,同年来到了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工作(2010-2013年),肖京林老师开始在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工作。在此期间,她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毅然决定攻读博士。在确认志向后,无论是工作上纷至沓来的疲倦还是生活上鸡毛蒜皮的琐碎,从未击退过她锐意进取的心。肖老师兼顾工作与学习,每每到深夜才搁笔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努力,她成功考取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
付出的结果虽不会立竿见影,但生活的美好总会在不经意时盛装莅临。在回忆读博生活时,肖老师这样说道:“我羡慕过其他同学丰富的课余生活,也曾因自己的不自信而迷茫。我经历过无人理解的孤独,但在不断的调整后,可喜地坚持了下来。”她深深明白,在到达成功以前的所有付出都是一种累积,虽无法立时显现,却无处不在,且于无形中丰满了人生的阅历。而她,也在无涯的时光中,得以沉淀积累经验。在博士毕业、继续回到曲靖师范学院任教后,她不性急、不浮躁,与同事相处谦恭有礼,待学生和蔼可亲,大概这便是人生修行的真谛。
即使经营着一份平淡的生活,却始终拥有一颗不凡的心。愿往后您也像来时路一般,心有惊雷,生似静湖!
于微尘中播撒芬芳
——记城市学院实验室管理员曾小芬
学生记者 王晶 欧阳茂强
她的学生助理说:“在协助她工作的三个学期里,她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
有一位学生想对她说:“那年冬天的热水,暖的不是手心,而是人心。”
她说:“只要是有灰尘的地方,就是我们要清理的地方。”
她的工作很简单,就是管理城市学院的几间实验室、机房以及实训室。因为没有承担教学任务,所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她最基本的工作是保持这些实验室的干净整洁,而这一份工作也需要一部分参加勤工助学同学的帮助。
她一向是以学生为先: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她一开始把时间定在了12:10。考虑到有课的同学不能吃饭就要过去打扫卫生比较辛苦,她又把时间推迟到12:50,这样大家就可以饭后再来,打扫完之后也有时间休息。时间充裕的时候,她也会提前来打扫一下,减轻同学们的负担。总之,只要是对学生有利的事情,能做的她都会去做。她从不因为只是简单的打扫而有丝毫马虎。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不断改进,节省学生的时间。她总是跟学生在一起,工作的时候,更像一位劳动者。
她就是城市学院实验室的管理员曾小芬,她从未走上课堂,但认识她的人都会亲切的称呼她为曾老师。1月13日,早已在半个月前就退休的她依旧还在城市学院的实验室里,因为她认为这学期还没结束,她使命就还没完成。
“同学,这个学期辛苦你了,谢谢你”1月13日中午,城市学院前实验室管理员曾小芬老师对完成此次勤工助学任务的同学们说。这是他对一个学期以来同学们辛勤、积极工作的由衷感谢,其实也是跟大家做的一个简单道别。这么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同学来了又去,她心里充满了感动,而看这最后一批同学陆续离开,心里更多的却是不舍。
她坚持要跟这些同学道个谢,道个别。她舍不得这些可爱的学生,她也放不下那几间实验室、机房。等到最后一位同学走后,她又如往常一样,去了每一个她曾管理的房间,看一眼,关好门,才能安心的走。这一走,就是真正的离开这工作了十多年的曲靖师范学院了。
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上课,做实验的地方是这样一位老师在默默维护。而跟曾老师一起工作过的学生可能也不知道,在他们打扫完卫生回去休息之后,所有的地方她都要再检查一遍,二楼、三楼、六楼。有不合格的地方,就自己打扫。曾老师每天都在她管理的实验室里转。这些房间的每一处都有她留下的脚印,她擦试过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室酒架上的每一个酒瓶,也抚摸过两间机房里边的每一台电脑……
世间的英雄不多,但有这样一些人,哪怕在微尘里,也要绽放播撒她的芬芳。
“再见,曾老师。”
一生热爱难回头
——记我校人文学院教师刘薇
学生记者 余丽萍
1996年来到曲靖师范学院,二十三年的教学生涯,她的人生注定与讲台上那方寸之地有一段挥不去,斩不断的“爱恨情仇”。桃李成林,润物无声。她瘦弱的身体里却蕴含着蓬勃的力量,她始终站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我热爱我的教师事业,我把这看成我最大的乐趣,一路探索,一路与我的学生们共同成长。”
她,就是我校人文学院教师刘薇。
刘薇说,只有当你真正热爱你的事业的时候,你才会坚持不懈地为此奋斗。她于1996年来到曲靖师范学院工作,怀着对教育事业和所研究的学科无限的热情,她把自己一生中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这份事业。她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先后担任《现代汉语》 、《应用语言学》 、《普通话与教师口语》等课程的教学。在她的课堂当中,老师与学生都乐在其中,教学生动有趣,课堂的氛围十分融洽。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我非常享受这个课堂,我乐于去把我所拥有的这些知识去分享给我的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时候,我常常觉得一节课的时间太短,我还有更多的东西想要传达给我的学生。”她这么说的时候,我看见她的眼睛里有光亮在跳跃着。
胡适先生对学者下过一个定义:“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这是刘薇的座右铭,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去实践的。她说其实教师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职业,并非是重复枯燥的,它驱使着你不断进步,不断充实自我,然后运用到教学当中去。她坚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她往往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教学生们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虽然上了这么多年的课,但每一次上课前刘薇仍然会花很多时间认真地备课,针对就不同专业的教学学情,源源不断地增添进自己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构思。她对语言学的研究有着超乎常人的热情,她也将这份热情传递给她的学生,让她的学生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语言学的魅力。她是带着这样一颗始终如一的朴素之心,坚持在教育这条道路上行走了二十三年。
多年的教学生涯,一路上的风霜雨雪也在不断地磨砺着她,她与学生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二十多年来,从她手中送走的学生不计其数,学生们早已远走高飞,去追逐属于他们的人生。她笑着送往迎来,始终坚守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一如既往地在讲台上继续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