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苑文学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校报专栏 >> 爨苑文学社

“爨苑网络文学社”第十期
发布时间:2019-05-20    浏览次数:     来源:

爨苑文心

点火


人文学院 姚茂


杨文从小便对烟味过敏,只要把烟吸进肺里,整个肺就如针扎般难受。虽然在小学时候学过抽烟,但也只是为了好玩把烟子吸进嘴里立马就吐出来,他这种吸“放屁烟”的方式经常遭到村里小伙伴的嘲笑,他一恼之下直接连“放屁烟”也不吸了。

刚进入公司,杨文就进了销售经理的办公室,由于为人勤快老实,很得副经理器重,短短半年就从一个专门跑腿打杂的小干事升职成了专门负责处理办公室文件的干部。一次销售部的部门会议上,杨文作为办公室的,当然不可避免地坐在经理旁边。第一次参加这种干部级的会议,杨文在感觉新鲜的时候,更多的是紧张,他东瞅瞅,西看看,仿佛要把在座的大佬都看个遍,虽然有些人他也经常打交道,可更多的还是只听过名字没见过面的。

距离会议开始还有五分钟,但参加会议的人都已经到座了。突然,杨文看到对面坐着的李副经理不停地给自己使眼色,但他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虽然他顺着李副经理眼神所指的方向看去是经理所在的位置,但是他也就看到经理在玩弄着手里的一根香烟而已,在他看来,大人物手把香烟不点火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要不是正在开会,他也想拿一支烟玩一下。就在这犹豫的功夫,只见本正襟危坐的李副经理突然弯着腰飞快地小步跑到经理面前,干净利落地掏出火机就给经理的烟点上了火。经理这时候才满意地瞅了瞅在座的人,然后宣布开始会议议程。有了香烟的加持,经理讲话的音量都仿佛比以前大了很多,整个会议推进得也很顺利。在一片香烟的氤氲中,反观杨文,在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领会李副经理的意思的同时,由于对烟味有点过敏,整张脸跟太阳灼伤一样的红。

刚散会,杨文便夺门而出,对于他来说,门外的新鲜空气才是对他最具有诱惑力的。想不到,他刚出会议室的门,李副经理紧接着就跟了出来,并且满脸愠怒。

刚才我给你使眼色你没看到吗?才刚来不久你就变得那么目中无人,不把我放在眼里也就算啦,经理你都看不上,你是不是不想混了?”李副经理一把揪住杨文的衣领,并满脸怒色地盯着他说道。

杨文不敢反抗,更不敢直对李副经理的眼睛,只是侧着脸,许久之后才用发颤的声音说道:“真的不好意思李副经理,我当时以为经理不想抽烟呢,况且我又对烟味有些过敏,所以一时犹豫就……”

李副经理看他跟蔫了的黄瓜一样满脸紧张害怕的样子,知道他并没有扯谎,再看他手脚哆嗦得厉害,觉得还是很有教导的价值,一时出于同情,便脸色和缓下来,放开他,拍着他的肩膀说道:“那也不能够看到我的眼色还跟个傻帽一样不给点回应,我跟你说,给领导点烟可是一种传统,没听说过‘大人抽烟,小子点火’这个说法吗?我们干办公室工作的,平常跟领导走得很近,更是要注意这些问题,这样才有高升的机会嘛。”

杨文快速随便整理了下衣领,满脸应承,毕恭毕敬地听着,并保证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请李副经理放心。

李副经理觉得很满意,接着又补充道:“小子,好好干,多应景一点儿,等再过些时候,我这个副经理的位子还不就是你的,就是当经理也是迟早的事。”

虽然杨文对于李副经理的话不敢完全苟同,但还是装作很信服的样子。

李副经理说完就往办公室的方向走去,杨文目送着,李副经理的背影渐行渐远。就在这时,李副经理掏出一根香烟来,刚拿出打火机,杨文便如风一般追上前去,从李副经理手里接过打火机,“咔嚓”一声,便给李副经理的香烟点上了火。

李副经理看着他勤快的样子,知道自己刚才说的他已经了然于心了,便一脸赞赏地看着他,点了点头,又再次鼓励性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很满足地继续往办公室走去。

不久,杨文便接到通知,要他跟着经理到销售地去视察工作情况,他主要负责记录视察情况。这次,他吸取了经验教训,还没出发就赶紧到超市里买了个打火机,用以准备经理拿出烟的时候赶紧帮他把火给点上。

果然,到达销售处后,还没开始调查,经理便拿出香烟来。不过这次经理却没有像上次那样只是把香烟放手里把玩,而是刚拿出香烟就准备掏火机点火。随时盯着经理动作的杨文,这个时候飞快地拿出火机就一个箭步跑到经理面前,“咔嚓”的一瞬间,整个销售处发出了杀猪般痛苦的叫喊声……

原来,杨文因为长时间没用打火机,刚买来就忘记调整火机出气体的大小,火焰瞬间飙得老高,不仅把经理的香烟点着了,而且还把他的胡子给燎了几根,再差点就“火烧眉毛”了。

杨文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一脸窘迫的样子,连忙上来向经理问长问短,不知如何是好。周遭的人看到这种场景,想笑又不敢笑,迫于经理的威严,也上前来嘘寒问暖。经理看到这样的场面,虽然自己胡子被燎了几根,但为了体现他的宽容大度,想当场发作又不好表现出来,也只是随便说了几句叫杨文下次注意之类的话。

就这样,当天的视察工作气氛很是沉郁,经理只是草草地问了几件事就走了。在走的时候瞟了杨文一眼,并没有多说什么,更没有交待他下一步的工作,只是把杨文撂在后面,自己带着其他随行人员快步走去,逃离这个让他颜面尽失的地方。

几天后,销售部的工作有了些微的调整,办公室里面再也没有看到杨文的影子,而是多了一个笑面脸,瘦矮身材的新干事,听说是从外联部调进来的,因为他很会瞅时机,不仅巴掌拍得响,说话声音甜,更重要的是时机瞅得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领导一个眼神他就知道领导要叫他干什么,很多次经理还没拿出香烟他就已经把火准备好了,火候拿捏得很到位,既能够把香烟点着,还很有技术,就只是烟头点燃,绝不浪费。因为他的机灵,整个办公室都接连受到经理的表扬,李副经理看他更是像看待一个活宝一样,仿佛他的到来让整个部门的工作都轻松了不少。不久之后,他就接了杨文的班,当上了办公室的干部。

而杨文呢,被调到了后勤保障部,每天都负责各种保障工作,不是浇花就是送水,哪里都能看到他大汗淋漓的忙碌的身影,他倒也乐得干这些体力活。很多办公室的干事看到他,都对他竖大拇指,纷纷夸赞道:“真不愧是玩火的老手,后勤保障部他手上一定能够越干越红火,估计不久以后都要骑在我们办公室头上了,”说完之后便哈哈大笑着,扬长而去。



清浅流年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朱宣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校园里穿梭着一个个特殊的身影—黑色的礼帽,黑色的长袍,恍然间醒悟过来,又是一年毕业季。

“来,三,二,一,茄子!”“最后一排那个男生,怎么不往这边看呢?”“哈哈哈……”记得上周一次去图书馆的时候,碰巧遇到大四的学生在拍毕业照。当时只觉得他们是深深地根植在门前的石阶上的,连同那温热的空气一起,交融、凝固在周围的事物里。路过的行人应该都和我有着一样的想法,于是,大家便心照不宣地从侧门进馆,不忍心打扰这般和谐的景象。

高中拍毕业照的时候,也大致是这样的画面,只是多了树林间窸窣的蝉声。但当时并不觉得嘈杂,一班人都是沉默的,眼神聚焦在相机的镜头上。可能反倒是那种外界的无序,让我们能去思考更多的事。就像夏蝉在拼命地鸣叫,我们也只能悲伤这一个夏季。

因此,作为一名大一的新生,所幸时间还未将当时的情感消磨殆尽,我对这种即将到来的分离之苦,应该也算是颇有感触的。他们也许是思绪万千的吧?毕竟几个月后,朝夕相伴四年的伙伴就要各赴各的前程,以后相遇在街头的某个地方,是会赶忙上前来,轻拍一声肩膀,“嘿,还记得我吗?”;抑或是在路灯昏黄的掩映下,两个影子从汇合到转瞬撕扯开来呢?但似乎他们的毕业季又多了一点新鲜的味道,给我的感觉是陌生的。他们也是开心的吧?因为合影时,还不时传出相互吐槽的笑声。但那时我很难理解,这背后,究竟是发自肺腑的真情,还是为将这份团圆的念想烙印而刻意烘托的假象。毕竟和他们差了三载,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但足以改变当时的心境,又足以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将你抛向类似的情景。

但夏天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季节,我们真实地体会着离别的痛楚,却遗忘了几年前我们也是在这片蝉声聒噪中相遇,也期待着几个月后与新面孔、新环境的接触。所以说,那时路过图书馆听到的笑声应该是他们情感最真实的表达,阳光倾泻而下,扑腾在脸上,那是对自我的摆渡,对他人、对未来的祝福。

那个夏天,难避暮至,慨叹万分……

这个夏天,犹蝉新生,啼鸣展望……



桑椹熟


人文学院  胡慧宇


古人家宅旁常栽桑种梓,桑和梓是两种树,却都代表着故乡。记忆中,家乡的桑树并不多见,但留在我童年记忆中的,却又是那么清晰。

童年,在我小小的认知里,桑椹算是个稀罕物,独有二婶屋后头有一株,如华如盖,枝叶葳蕤。阳春三月,春雨飘洒,春江水未暖,桑枝上便冒出鲜嫩的芽儿。顶着晶莹的露珠,含着鹅黄的光晕,似乎向人们骄傲的宣布:春归大地,万物已苏醒。

新芽儿舒展铺开,一片片椭圆形的绿叶,点缀在枝干上,染绿了整棵桑树,掩映在婶子的老屋旁,更显清幽。清明雨后,桑椹开始生长挂果,青绿的小果长着小刺,活脱脱像条小毛毛虫匍匐在枝上,好像在劝告贪吃的孩子们:可别着急,我现在还没有成熟呢。可小孩子的心早已拴在那果子上了,翘首盼着枝头那小小的绿球,压得桑枝一天低似一天,一日熟似一日。

终于盼得布谷啼叫,七八日的细雨滤去了尘土的倦意,显露出生灵本色。桑椹熟了!那或红或紫的果实,缀满了枝桠,褪去青涩的串串桑果,饱蕴光芒,惹人垂涎。

桑树总归不是自家的,我只得盼望着,盼望着二婶能唤我一声:来摘桑椹吃嘞。那可激动的能让我忘乎一切,便往树下跑,这时候母亲是断不会阻拦我的。最底下的桑椹总是零零散散的,不一会儿功夫就没了。想要吃好桑椹,还需踮起脚尖,亦或跳起拉下桑枝,这才想起来背上的书包竟还没取下。二婶似乎早已看出了我的心思,便取出板凳,叮嘱我小心便是了。二婶稔知如果有旁人在我会有些不好意思,便退至一旁埋头干事,只会时不时望一下我,而后继续手中的活计。如此反复,直到视野被淹没,小嘴与手指染得全是乌汁,方才想起该去吃饭了,不然母亲又该呵责了。

桑椹熟了,引来斑鸠盘旋,啄食桑果。它们看我大快朵颐,似乎在嫌弃我与它们在争夺美味,叽叽喳喳很不愉悦。斑鸠啊,可别生气啊,桑椹多着呢,够我们吃的。斑鸠在美餐之后,引吭高歌,或急或缓,或长或短,我想是斑鸠也陶醉在桑椹的甜美之中。

“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 飞鸟掠过,熟透的桑椹三三两两落满地。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那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晓得粗茶淡饭的岁月里,桑椹的甜润可口,采撷中的快乐惊喜,无疑给这淡倦的生活增添了几分富丽的色彩,让闲暇的岁月里挽起了人情的厚重。

故乡的桑椹又熟了。风起,绿叶沙沙作响,又听见二婶的叫唤声了,令我亢奋又温暖,不由得怀念起这一份甜甜的幸福。



惊奇的际遇


外国语学院  钟绍彤


嬉春而去,暮夏而归,繁阴盛夏总是伴着蝉声渐入。微风徐徐带走夏日的一缕聒噪,循环往复的四季每每到来时却总能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也许是阅历的增长使得四季变得些许感伤,也许是在白驹过隙间的感悟使得四季的每一季都变得朦胧不可寻觅。

在日常中,难免在习惯了的固定生活方式中会有些小插曲使得计划变更。总有些惊奇的际遇,于平静的湖面而言是澹澹水光,于我而言是猝不及防的变故。周末的早晨,按时去赴约,为了这一天我确实准备了许久,当我坐在咖啡馆的靠窗位置等待时,记忆中的小女孩也逐渐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穿着爱伲服饰的小女孩,一起捉田螺时在田坝间留下的脚印,一起在外婆家染过的彩蛋,种种回忆侵袭而来却在她明媚的笑脸中散去。没有许久未见的生疏,一眼相望的相视而笑让我确定我们的默契仍然如故。

我们在嬉闹中了解彼此的点滴,以此弥补在彼此成长期间的空白。看着这个短发女孩,总感觉我们分别的时间太长,错过了太多该彼此陪伴的时间。饭后,相约在北教场见面。我们一起乘坐公交车辗转,下车后的景象我确实惊呆了,只见这一条主干一路种满了蓝花楹。我想走过这条路的人肯定惊讶于这样的堇色。天空也全被蓝色覆盖,空气中似乎也弥漫着蓝花楹的丝丝甜味,路旁的小店在这一路蓝花楹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惬意。我们扫了张有后座的电单车,就这样,一起骑行在蓝花间,道路中间抬头仰望时露出的一线蓝天在两旁蓝花的映衬下显得越发的湛蓝,我们的笑声也显得越发的清澈。

周天早晨,买了回学校的火车票,难舍的情愫笼罩着彼此。在这暮夏蝉鸣声声的盛景里相遇给彼此带来了凉爽的清风。相信在日后的炎热里我们会是彼此消暑的良方。



月旦评

论求与得之间的矛盾


人文学院  余丽萍


我非常向往父母辈的感情,那时的物质或许匮乏,但至少精神充盈丰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真挚而澄澈。可即便向往从前质朴生活的情怀,若当真正回到那时的艰苦岁月,会否真正满意所处的环境却要另说了。

其实人类时常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我们一面不断奔跑在追求革新的道路上,一面又想伸手抓住即将失去的旧物。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时常在清醒中迷失自我,虽极清楚自己所追逐的事物,但并不知这所求的本质是什么,于是导致对苦苦追寻最终得到的东西不甚满意,甚至使自己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苏格拉底就说过“我们不知美的本质是什么,就去判定一篇文章或其他作品的好坏,在这样愚昧无知的状态下,你以为生胜于死么?”现实生活中处处彰显着这样的道理,我们从来没有明了一些事物真正的本质,却依旧矢志不渝地去追求、去获取。正因此,我们所得到的其实从未得到。而这也可以解答为何一边得到一边失去是我们的人生常态。

除却以上所谈,实则还有另一个矛盾点,就是王尔德的“两大悲剧论”。他说人生有两个悲剧,第一个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个是想得到的得到了。且不说求而不得,倘若存在上文所述的既知道自己所求之物的本质、也能在一番刻苦追寻后得其所求之人,那此人也将陷入另一个矛盾的漩涡——既然得到所求,那接下来的人生呢?这时候一定会有人用知足常乐的理论来反驳我,但若仔仔细细思考过这个问题,一定会明白当一个人在这世界上如果没有什么念想盼望,他的人生将会多么无趣。这世界上有一部分人喜欢追求清心寡欲,而且有无欲则刚的理论,可除去神话传说,目前并没有人能达到这个境界。

因此大多数人不必忧心此问题,大可高高兴兴地去追寻想要得到的,只是在追寻之前,若能真正明晰所求之物的本质,以及与本人的匹配度,那我想本人一生的矛盾和痛苦会减少很多,这世界也会和谐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