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浅流年
青年心事当拏云
——献给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教师教育学院 王琳霞
塞缪尔•厄尔曼曾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一百年前,青年人用无悔的青春塑造了不屈的历史,用热血的青春谱写了爱国的战歌,用血染的青春诠释五四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百年后的青年们,又应如何传承与发扬五四精神呢?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蜗牛总有爬上金字塔之日,蜘蛛总有结网成功之时,我们总会成功,前提是我们要有梦想。追梦先需立志,而后为梦奋斗。俗话说“定乎上者取乎中,定乎中者取乎下”,可见志存高远是奋斗的前提。在有了伟大梦想之后,坚定理想信念,不在迷茫时动摇,不在困难时退缩,不在无奈时放弃,为自己,为祖国,“永久奋斗”!
“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一百年前的青年们,经历了碰壁、失败、屈辱,他们依然不屈服,也不曾后退,即使面对枪林弹雨依旧面不改色,不曾退却。一百年后,中国青年在日益丰富的生活条件中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肩负起保卫和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奋发图强,为理想而前赴后继;他们勤奋工作,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深情寄语当代青年,提出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六点希望,以此殷殷期望,谆谆嘱托青年一代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民族复兴,梦圆中国,不是靠哪一个群体的努力,不是靠一些人孤军奋斗,是十三亿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青春万岁,强国有我。”每一个青年都应积极响应国家大任,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紧密结合,以个人之青春,共筑祖国之大好时光,以青春之名,冠以祖国之姓,积极投身到祖国事业中。始终坚信“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年应当“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用时代的奋进回答1919年的前辈们!
“以吾众之青春,创中国之辉煌”!
信慢·情深
人文学院 高晓龙
木心说:“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
从前的邮件总要跨越万水千山,一纸信件,历尽艰辛才能到达它的终点,终于使深情送至牵挂处,将来自远方的关心和挂念送到传递到亲人手里。无论何时何地,一封邮件的到来总能在一瞬间让人充满喜悦,让周围都变得无比温暖,让感动充斥人的眉上心头。
还记得那时,总有那么一群可爱的人,焦急的排着队请人写信。在写信时又急于表露自己的心声,将所有情感用简单的问候来表现,斜射的夕阳,不偏不倚的打在他那微微上扬的嘴角上……每每想起这温情的时刻心头总会涌上一层暖流。一纸信件,一张邮票,带来的是家人对远方亲人的关切,是姑娘对远方爱人的思念,是真情最深切的表达。
慢慢的,这些时刻都成了历史的过往,买邮票的钱也改用来打座机电话。连接万水千山的不再是一张张小小的邮票,而是复杂交错的电话线路,是红色的,更为生动的话筒。一次几分钟的通话常因信号不好而中断的难过,听闻家人来电话时迫不及待的喜悦,旁边专管座机的邻居跑来叫接电话的急切也都深深的印在了那个红红的座机跟前。
如今,邮票成了过去的记忆,座机电话也成了后来的历史。随时随地,唾手可得的现代通信让跨越万水千山的情感慢慢变得平淡,使那份远道而来的问候和关心变淡了许多,那瞬间的激动再难重现于心间。
现代通信带来了巨大的便捷,可它在同时也带来了情感的冷淡和温情的流失。网络快速流动,快得让问候变得平淡无感,快得让人忘记了思念的味道,快得让跨越山水的关心失去了本来的分量。
从前伴随信件的是漫长的等待,可伴随等待的还有殷切的期盼和浓浓的挂念。邮件慢,慢的是幸福在等待中的积淀,是一笔一划间流露的情深意切,是千万里路途相隔的心心相连。
在如今这个信息交流日益廉价的时代,电子通信让亲人朋友之间传达的思念不再那么深厚悠远,让人与人空间上的距离变得似有若无,可情感却加上了更加遥远的距离。我想放下手中的手机,提起笔来在纸上书写下对远方亲人的牵挂,让慢慢的信件在等待中化为浓浓的深情。
此心安处
吃花事
教师教育学院 王莹莹
在来到云南之前,我是没有吃过鲜花饼的。最初看到一篇文章,忘记是哪位作者写的了,他说起吃花事,我当时就想,吃花?多风雅的一件事情啊。后来又细细想想,我小时候不就经常吃花吗,北方的槐树一到四五月份就轰轰烈烈的开了满树白花,奶奶总是拿个大筐篮密密的捋了一筐。回家后就用清水泡上一会儿,沥干后用面粉、鸡蛋液、盐细细裹了放在锅里煎烙,直至两面金黄就可以捞出来了,切开香气扑鼻,吃起来还夹杂着一点甜味,槐花香甜的汁液在舌尖流连,久久不散,连我这样的小人儿一次可以吃好几块。当时认为槐花烙实在是世间美味。
而剩下没用来烙饼的槐花也不要弃置不管,洗干净了晾干,装进去一个透明的玻璃壶里,每次喝茶的时候放一点儿进去,等它在白开水里舒展开来吹一吹就可以喝了,槐花茶也实在是好喝的,听老人说槐花茶可以清热凉血,常喝还能预防中风。这世间的花花草草真是神奇,不仅能观赏,还能解馋,又可以医病,即使是土路边一簇簇不起眼的小白花也可以入药来,比如紫菀,蒲公英。它们实在是把一生都献给了人类,麻烦的人类们。
云南的朋友说,鲜花饼常常是以玫瑰花为馅儿的,没错,就是那种恋人间互表衷肠的玫瑰花,它本来是可以倚在一只细长的玻璃水瓶里吹吹风晒晒太阳然后安然老去的,现在倒好,裹了恋人之间的情思,连着那芳香的气味被躺进了人的胃里。吃完了开口说话大概都携了香味。朋友说,以前的鲜花饼是把整片的花瓣放进面皮里做馅的,而现在大多数是把花瓣捣碎了掺进去红糖、面粉再包上油面皮,我大概只吃过后者。虽然前者可能更有吃花的乐趣,但我觉得后者味道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有机会我也想吃一吃放了整片花瓣的鲜花饼。又或者,直接掐一朵花,取了花瓣送入口中,岂不是更加直接,更能尝到花朵的本来味道?不过那样大概是不好吃的,应该像吃桂花一样,不仅不甜,反而还带点清苦味道,一点也不如闻起来的样子。但是桂花做成桂花糕,桂花酥,就别有一番风味了。
昨天看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草木》,看他提到“曲靖韭菜花可谓是中国咸菜里的神品”突然就对韭菜花,曲靖的韭菜花提起了兴趣,吃自然是没吃过,不过可巧来到了这神品韭菜花的源地,当然要去尝一尝,也不算辜负了这一遭。我倒是去网络上查了一下韭菜花的样子,模样实在是不好看,一点也不如那玫瑰花、桂花、槐花惹人喜爱。一簇簇的小白花长在地里不怎么起眼,花瓣形状倒还是好看的,梢子尖尖的,有种伶俐的美。据说吃韭花的传统从汉代就开始了,汉代崔缇《四月令》说:“七月韭菁”。那“韭菁”就是韭菜花,而五代杨凝式还专门作了《韭花帖》来感激送给他韭花的圣上。可见当年韭菜花的地位实在不低,竟可以入帖堂而皇之的流传一千多年。
到这里突然想起来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晨起喝的是木兰花上的露水,晚上吃的是菊花的残瓣,若真遵循着这不食人间烟火的路数,那真真是要通体清明,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毕竟神话里的那些仙子们不都是餐风饮露的嘛。
忽然又四五月间了,也不知道家乡的槐花开了没有。
老 街
人文学院 胡慧宇
老街不老,原本老街特有的青石板,缝隙中的野花茎,以及陈朽的门与茂密的梧桐都被一条宽阔的柏油路给淹没了。但这条路依旧承担着那老街的名义,仍旧履行着三六九开早市的旧习俗。当我置身于干枯的梧桐下,对老街的种种记忆隐隐约约一一浮现。
老街,不宽的道路两侧清一色的木板房,在岁月的洗濯下褪去光鲜,似乎又仍在生长,弥漫着樟木特有的醇厚气息。青石板上的跫音,有着孩提时代最欢愉的回响。
老街很静,静的只有木门上的旧楹联与窗台上依稀斑驳的花草虫鱼。门槛旁一只疏懒的黄猫,枕着太阳睡的很安详。老街很闹,每逢赶集的日子,各路的小商贩们都会挤在不宽的道路上摆摊设点,为临近的乡民们带来新鲜蔬果,各色小吃,以及日常所需的物品。热闹的不止是吆喝声,更多是源自于讨价还价的谈论声,有趣且充满活力。
往西走的一隅,有一个特殊的摊位,麦香弥漫,这是麦饼独有的气息。饼香四溢,秘制的梅干菜,毫不吝啬的葱花,摊成一个金灿灿的麦饼,是清晨辘辘饥肠的商客赶集人最可口的早餐。如同大多数的人一样,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怀念,是思乡是留念的童年记忆。当我再次看到那卖饼的阿姨时,俨然瞧见丝丝白发飘摇在粉尘中。麦饼霜染了她的发丝,依旧不变的是麦饼的味道,是儿时的滋味,一种尘封在老街中的故乡气息。
走过卖麦饼的小摊可见一处比较宽敞的空地,中心位置是留给唱道情的。道情是旧时代艺人艰难生存状况的产物,是困苦时代的一种记忆,如今仅仅作为一种曲艺的形式存在。我总喜欢站在那些老人的旁边,听他们慢慢唱来,一人一台戏,文武兼备,传唱着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朗朗上口,格外有趣。我最初的故事情节体系,多半都来自于道情之中,譬如乞食漂泊的小韩信,困守破窑的吕蒙正都来自于这些传唱的道情之中。有诗云:“道情唱的好风光,扯破乌纱跑酒场。笑问板桥家世好,元和教丐状元郎。”唱道情的人应是风情万千的过客吧,有着风尘沧桑,积攒岁月的阅历。耄耋老人手中的情筒与情板,传递着美丽与哀愁,道不完的人生百态。水之冷暖,饮者自知。生活就如同这道情里的故事,不知其艰辛与幸福。阳光正好,曲调正美,生活刚好。
老街变了,赋予老街生命力的木板房、青石路,化作了高大的居民楼。门槛上的一痕深沟成了老街挥之不去的回忆与伤痛。那老街的坐标——参天梧桐,也已垂垂老去,步入暮年。老街在那缠绵不断又波澜不惊的岁月,如一个残破的梦,以最神秘的气息完整了我童年的所有,留下了无尽残缺的回忆,充斥了我对老街的无穷追忆。
水墨华章
家
城市学院 杨馥榕
小时候,
孩子的事就是父母的事
长大后,
父母的事都成了孩子的事
然而
和,是天下事
一个字
能装下好多人
慢慢地
人越来越多了
家也更暖了
从此
爱,别上发卡
等及腰时
我们也就,也就老了
摘一颗星的澄亮
缀起游子城墙
冬日
家也只剩家
却是少有温度的地方
家是多味诗
平仄是过往
不经意,押着幸福韵
回头看
起伏的只是纸短情长
家很大很大
又很小很小
但它很重很重
山坡上
树荫下的小屋
矮矮的
也暖暖的
拟七律题送灯下读书人
信息工程学院 王晶
忽见荷花推波浪,夏夜蝉噪南湖旁。
月落湖心非清秋,风抚书页有寒霜。
书声落晚风清翠,灯影横斜月昏黄。
岁月何妨新气象,不负青春好时光。
夜 雨
城市学院 刘羽
夜阑骤风雨
乍惊醒无数好梦
清晨愁云惨淡
空气湿润带有几分微凉
灰蒙蒙的天挡不住骄阳
终在午后刺透乌云
春雨润无声
渐渐没了泥土香
小草渐渐长
嫩芽枝头飞鸟缠
沿弯弯小路
看尽春色满园
感受生命的气息
独享这微存的阳光
万物生于春
点点绿色缀满园
变化是多么的有活力有感情
从弱小到坚不可摧
从枯败到满放光彩
世界永远是新生命的开始
不成长不进化终将会被淘汰
消失弥散于生命竞技舞台
生命很是奇妙
静心一听感觉到处是奇幻
心灵本应属于这静默的一角
物本物同心
心与心相遇
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繁华
是沉睡后的苏醒
是对新一轮生命的憧憬和期待
故园书声
阿多:一生只为一扇门
人文学院 袁慧
阿多是巨人族后代,身高体胖,力大无穷。他本名威利斯,但因只会一句"阿多",而被史塔克家的孩子唤做阿多。
阿多是《权力的游戏》里唯一没有伤害过别人的人。他心思单纯,善良,对布兰忠心耿耿,也是唯一没有在人性里挣扎求生的一个人。可以这么说,也只有傻子才会不计得失,活得潇洒,坚守本心。然而,这也是阿多的悲剧。
阿多的一生只是为了守护好一扇门,一扇救布兰的门!并且阿多也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那扇门,但他傻了,也死了。
书中,阿多这个角色的出现,还要多亏布兰从城堡上摔了下来。布兰摔断了脊椎,导致他再也不能走路。可布兰终归没有办法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阿多来到了他的身边。阿多憨憨傻傻又力大无穷,可以像拎小鸡一样将布兰带去任何地方,阿多便成了布兰的脚。
布兰则是史塔克家族中唯一一个可以控制狼灵的人,但也仅局限于动物,他无法控制人。事实就是这么荒诞,在一次意外中,布兰神奇的控制了阿多的意识。他引导阿多用自己的神力保护了大家。自此,阿多又多了一重功能,他成了布兰的手,也就是布兰的保镖。只要有布兰的地方,就一定有阿多,这成了《权力的游戏》中的铁律。
布兰想要跟随梅拉和玖健探寻"三眼乌鸦",于是阿多不辞辛劳地背着他跟着黎德姐弟去长城外寻找三眼乌鸦。历尽千辛万苦,布兰终于找到了三眼乌鸦,他也从三眼乌鸦那里学到了如何看到别人的一生。
然而,这时的布兰还太过稚嫩,以至于在探寻过去的时候招惹了夜王,夜王在他身上烙了烙印,率众来山洞杀他。可布兰还没有完成三眼乌鸦的传承,他的意识正处在过去,他在那里看到了阿多的幼年。原来阿多年幼的时候不是傻子,也不叫阿多,所有人都叫他威利斯,他会说话,会开心,会笑。幼年的威利斯体型就很庞大,移动起来像一座小山,他也很憨厚,会害羞地和莱安娜开玩笑,和史塔克家的孩子很亲近。
可究竟是什么导致阿多变了呢?
布兰没有醒来,他想看个究竟。可夜王已经来了,而且示威般的杀了森林之子。梅拉不停地摇晃着布兰,想要他醒来控制阿多。
三眼乌鸦也死了,布兰不得不醒来。他还没有看到阿多变化的原因,但他轻易的控制了阿多。
于是阿多背着他和梅拉一起逃。然而逃到尽头却发现,山洞门口有石门阻挡。是阿多推开了山门将他带出了山洞。这时,阿多和梅拉突然换了位置:梅拉背着布兰逃,阿多则被留了下来守住石门,不让夜王的死人军团杀了布兰。
远远的,梅拉还在喊"hold the door"。不错,守住这扇门。正是这句"holdthe door"改变了阿多的一生。
布兰躺在背车上,意识仍旧穿越到过去,去看阿多的幼年。可现实中梅拉的声音却通过他带到了过去,影响了威利斯(阿多)。幼年的威利斯本在牵马,却遥遥地听到"hold the door",他的眼瞳一下子消失了,像被控制了意识般,他蓦地倒了下去,身体抽搐,口中不停地喊"hold the door" "hold the door",但因为说得太快,逐渐地变为"hold door",终至“hodor”。自此,威利斯再也不会说别的,只会说"hodor"。这也就是阿多名字的由来,英文原名应该是"hodor"。
当时这一幕,据说全球有十多亿人看了流泪。更有甚者,还有人在美国某一个州,专门设路标来纪念这位不会说话的英雄。那里有一条路,名字就叫"hodor"。
电视剧中的一点温情感动了许多人,不知道是剧本的成功,还是感情的匮乏。生活中我们总是很难遇到这么单纯的人,这么真挚的感情。于是我们歌颂"阿多",喜欢他憨憨傻傻的跟着布兰,嘴里说着"hodor" "hodor"。
阿多融化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坚冰——一生只需要一个目标,我们也可以成为英雄;一生只需要对自己和在乎的人真挚,我们也可以赢得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