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苑文学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校报专栏 >> 爨苑文学社

“爨苑网络文学社”第十四期
发布时间:2019-06-10    浏览次数:     来源:

此心安处

一卷乡愁


人文学院  胡慧宇

 

端午,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不可言传的情怀。在这天,人们不约而同的会举行赛龙舟、挂菖蒲、吃粽子,而故乡的端午习俗则是一卷简单朴实的食饼筒。

我对端午的印象大多是从一卷食饼筒而起:相传食饼筒源自戚继光抗倭时期。村民们都做了菜肴预备犒劳军队,但如何把这丰盛的菜肴送入军营着实难办,好在聪明的渔家女做了个大饼皮,把菜都包进去才送到士兵手里。从此,这一传统便流传至今。我想,故乡在端午吃食饼筒,就如同其它地方吃粽子一样,为的是缅怀先祖,眷念家园。

记忆中的端午,祖母在天没亮时就到永宁江岸挖来菖蒲,做成剑状贴在自家的门板上,然后忙忙碌碌预备着各种食材。祖父下田,割来韭菜,挖出土豆,采了包菜,摘下蚕豆豌豆。祖母上街,买来猪肉,提着鸡蛋,拎着黄鳝,攥着豆芽香干。紧接着是一家人紧张的宰杀,清洗与烹饪。

端午,麦子已有收成,食饼筒的饼皮要用今年小麦磨成的新粉。饼皮如外衣,祖母固守要自己动手,吃着有一种灶火的香气。面粉加水搅成韧性的糊状,等待发酵完成,信手一抓,由外至内迅速在鏊子上抹一圈,面浆将遇热即成型。轻轻剥落,色泽鲜亮,薄如纸片又带着麦香。祖母下手很快,一张叠一张,麦香四溢。

饼皮如衣,炒面为骨,黄鳝作魂。夏风习习,黄鳝最为肥美。薄嫩光洁的饼皮打底是松软喷香的炒面干,依照个人喜好,可随意添加各种菜肴。黄鳝丝必不可少,蛋丝、土豆、卤肉豆芽等皆可卷为一筒。丰俭由人,多寡随意,无论你口味如何,在食饼筒中总能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感。一口咬去,面皮劲道,蛋丝软嫩,黄鳝鲜美,豆芽爽脆,杂糅的美味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繁衍的味觉密码,撰写着故乡人味觉记忆史的通用语言。吃之前祖母总不忘用菖蒲蘸上雄黄酒在堂前屋后洒上一番,再在儿孙的额头上点一个“王”字,这是祖母一直秉持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日升日落,潮起潮退,面对大海,总有一种无比包容的心态。无论我的脚步走了多远,在脑海之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如同一个定位,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锁着我魂牵梦萦的故地。每当我身陷囹圄时,总会想起故乡广阔的大海以及无所不可包容的食饼筒,一切思乡,怀旧,想家的情绪都能在这食饼筒之中得到最温暖最妥帖的安放。它支持着我,继续前行的力量。


水墨华章

在我的诗里


城市学院    杨馥榕


平整的白纸上

我多想用六月来描绘你

简单而又高雅


小小的眼睛

却装下了一米六的我

很满很满

可你在我的诗里

究竟是什么模样


在我的诗里

你是爱

是暖

像极了西子湖的潋滟光

万重山的那叶扁舟


在我的诗里

你是油墨书香

一个一个跳动的思想

被串成星子撒在我走过的栀子花路上


在我的诗里

你是奥斯卡故事的那朵小黄花

背景是我

我们小心翼翼唤着时间的乳名

每个情节都那么有趣


在我的诗里

你是一株草

微小是你化妆后的样子

平凡

也伟大


在我的诗里

你偶尔选择做个小女孩

把云朵当作宠物养

白白净净

纯粹

是你四十多年唯一的两个字


桃李年华

过客千百

在我的诗里

你是美好

美好的一切

是俯身轻吻湖面时

微微皱眉的小月亮


清浅流年

大榕树下的梦

   

    城市学院  刘羽


那年夏天,男孩流浪于滇池旁,他总目无表情,冷眉横对旁物,当夜幕降临时,他喜欢漫步于夜色中,穿过人群、穿过街道,走过闹市来到滇池畔的大榕树下。

夜幕下的滇池,漆黑一片,只有远处高楼的霓虹灯在闪烁。蝉鸣很低沉,在大榕树下,静静感受着风推浪拍岸,来来去去一下又一下。浪不解岸的风情,风忍不住让浪平静。男孩喜欢上了这潮起潮落的声音,喜欢拂面而来的海风,吹过脸颊,带走夏夜的燥热,带走内心深处的忧愁,独留耳旁的一丝清凉,独享夜色带给他的惬意。男孩像孤独的幽灵,脸上没有喜怒哀乐,像冷漠的游牧者,游遍昆明的东西南北,依旧平静如初。他若无其事的观察着周围,那平静的脸颊背后,藏着难以言说的故事。

孤独者的内心永远是波涛汹涌的,思想的潮流从未停息过,他把所有的心事忧虑深深埋藏,待日落西山时分,便尽情的在日记里诉说,他的孤独虽败犹荣。每天早晨男孩都会去买刚出炉的红糖馒头,因为它廉价,又能给苦涩的生活带来甜味。哥哥的生意亏本,家里的积蓄被这次风波席卷一空,一直以来男孩如家人的掌上明珠,这次风波他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现实的残酷,体验过饥肠辘辘,闻过快餐的热浪,闻过水果的清香,能吃饱饭便是最简单的快乐。

男孩的孤独是快乐,因为尝到不一样的滋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才会懂得珍惜拥有,才会有心志的启发,才会活得实在,才会找到最原始的初衷,才会有人生的方向。不管阴晴圆缺,男孩每晚都会漫步到大榕树下,凭栏凝望滇池,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像一位虔诚的祈祷者。他相信家族会转危为安,相信哥哥的生意会东山再起,相信这一切都会过去,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平凡的世界里,坐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日后要刻苦奋进,平息这场风浪,为父母分担忧愁。往后的日子里,男孩时常想起这一段落魄而孤独,简单而怀希望的日子。人在低谷时,总会愈发上进,追求改变,那段时光带给他刻骨铭心,穷困潦倒,平凡的快乐,简单的幸福,他学会了苦中作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拥有独特的毅力支撑,强大的精神信念。

曾多少夜晚在大榕树下找到了自己,几多时日在夕阳余晖下茶楼里喝茶,几多时日里早起看花等朝阳,几多时日里听着音乐漫步人海,曾几何时常常想起,想起大榕树下的愿望,会感叹人生的起伏跌宕,会热泪盈眶,会感谢自己在困苦的时光里善待了自己,会觉得经历是一种幸运,走过会收获一段记忆,成就的是一段可以感动自己刻骨铭心的人生。

宛如一只小小鸟,路过这座城市,只想有个地方落脚。人生一世,云起一瞬,花开一刹,短暂中有永恒,请保持明媚的心情,漫步一路阳光,轻闻一片花香,到快乐的长河里垂钓,在好运的路途上逍遥,缓缓流年里,愿往后余生悠然自得,在灿烂阳光里乐陶,在幸福时光里微笑。



给自己的一封信


人文学院 张檑


张檑同学:

你好!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最近有些倦怠。懒得做事,懒得起床,懒得动脑,还感叹自己“早晚倦梳头”。

我很享受那种繁忙过后的给人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这种感觉,宛如夏日的一场暴雨,一下子冲洗掉了人心里所有的累赘。却也如酒一般,无论滋味如何,喝多了,醒时发觉自己一身狼狈,着实有些不雅。

回想你自己初入大学时的雄心壮志,再比对比对你现在这颓废模样。不禁让人感慨岁月是把利刃,刺穿的不是人的外在容貌,而是人的内在精神。

儿时,你以鲁迅先生的“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本想成为和鲁迅先生一样伟大的人。度过了这十几个春秋,个头成长了不少,为人处世也圆滑了不少,自以为自己长大了。殊不知,自己却也跟鲁迅先生笔下的人越来越像。

古人常说“吾日三省吾身”,我现在也对你提三个问题。从开学到现在,完完整整地看过了几本书?写过几篇文章?真正可以说出的收获又有多少?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梦醒时发现无路可走。”

网上盛传这样一句话“大城市放不下肉身,小城市容不下灵魂”。现实和梦想,一个高不可攀,一个惨不忍睹,无法真正面对,更无法选择。但别忘了,人生本就是自己选择出来的。我们生下来就具有了享有自由的权力。我们可以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言,自由地用每一个细胞去感受自己身处的世界。或许有时我们会生活窘迫,会处境艰难,可我们仍然拥有如何面对和解决痛苦的选择。我见过身处大城市却只想混吃等死的人,也见过扎根小乡村却依然发光发热的人。每个人总会对自己生活的模样进行选择,也必须对自己选择的生活负起相应的责任。

生活是一张纸,它会被描绘成什么样子,不取决于它被放置的桌面是平滑还是粗糙,而在于拿着画笔的人准备用什么色彩去填充它。不管你准备如何布置你的生活,如何安放你的灵魂,现实的拼搏才是实现梦想最重要的阶梯。只有用心对待过的人生,才能不留遗憾!

张檑

2019年6月3日



故园书声

为你,千千万万遍


人文学院 杨清清


当我合上《追风筝的人》时,心里颇为不宁静。

正如译者所说,“风筝是象征性的,它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诚实、善良。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因为风筝,阿米尔与哈桑成为了儿时的伙伴,也因为风筝,让阿米尔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让阿米尔不敢想起往事,不敢面对哈桑……

阿米尔给我的印象是自私、虚伪、懦弱,但同时他又是勇敢的。阿米尔为了得到父亲的宠爱,对待哈桑的态度渐渐冷漠。他嫉妒哈桑即使是一个仆人,却有深爱他的父亲阿里。阿米尔与父亲的关系是复杂的,父亲爱他,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他却始终猜疑父亲对他的态度。儿时的玩伴哈桑,是他的仆人,哈桑对阿米尔忠心,但阿米尔因嫉妒而取笑哈桑,最终因对自己和对哈桑的内疚,赶走了哈桑……然而并非如他所愿,他的内心依旧没有得到救赎。

“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儿,袖手旁观。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爱任何人。”

哈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正直善良,勇于担当的少年。他能真心地付出自己的情感,他能原谅曾经背叛过他的好友,他的死亡让故事中的阿米尔更加愧疚。同时我对哈桑感到惋惜与悲伤。

阿米尔的父亲背叛了他的仆人阿里,而阿米尔也背叛了他的仆人,好朋友——哈桑。两代人的罪赎,两代人都背负上了沉重的压力。哈桑,阿里,他们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一直生活在谎言里,他们是多么的无辜。同时,在阿富汗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一切的善良、纯真都被战争摧毁了,他们失去了童年里的美好回忆,他们失去了许多的东西……

同一个时代,不同地方、不同国度的人却有着不一样的成长经历。1983年,张国荣凭借《风继续吹》成名,而1983年的喀布尔,只有贫穷,混乱与战争。同是在一个年代里出生,但彼此的命运却大不相同。阿富汗,始终的代言词便是“战争”二字,战争是多么的无情,权力的争夺是多么的荒谬!

“你以为用战争可以获取友谊?春天就会从眼前姗姗而去。”

哈桑仿佛就像那一只风筝,儿时的他活的自由自在,即便是长大,他依然想念着那个曾经不择手段将他赶出去的好朋友阿米尔,他对他依然那么的忠心耿耿,毫无怨言。

阿米尔仿佛就是那一只风筝,想要将往事忘却,却始终摆脱不了了几十年内心的痛苦,他想要从苦痛中挣脱,却没有得到该有的救赎。

阿米尔和哈桑的关系仿佛就是那一只风筝,将彼此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他们各自的生命里都无法忘却彼此,阿米尔是那风筝,哈桑是那根线,无论阿米尔发生了什么,哈桑始终都会陪伴在他的身边。“风筝”象征着他们之间的友谊,“风筝”象征着阿米尔对哈桑的愧疚与救赎,对自己过去无情无义,背叛好友的救赎。

阿米尔就是那个追风筝的人,他想要追寻几十年来失去的东西,然而却不敢面对它们。当他得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换做是我,永远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同时永远无法原谅自己!

在结尾,阿米尔与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一起放风筝,阿米尔仿佛找回了原来的自己,仿佛得到了内心的宽恕,而索拉博,似乎也从此改变……

故事中,让我震撼的便是一个年幼的男孩竟也会选择自杀!无法想象,那些痛苦的经历给多少无辜的孩子留下了难以弥合的伤疤。丑陋的人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显露,战争中的孩子不会再拥有快乐的童年……

当读到“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不禁潸然泪下,友情是这世间多么宝贵的东西啊!哈桑可以不顾及自己的性命来保护阿米尔,少年时的他们是多么无忧无虑!

“哈桑跟我喝过同样的乳汁。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还有,在同一个屋顶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

我说的是“爸爸”。

他说的是“阿米尔”。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