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书声
扶轮问路
——读《我与地坛》有感
人文学院 胡慧宇
第一次读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恐怕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尽管标注了是节选,可仍是很长,却又远不及原文长。在学校图书馆的角落里,终于找到了这篇课文的全部。书页的脉络,早已被前人摩挲的清晰可见。
熄灯后的宿舍鼾声起伏,独有我难以入梦。索性枕向床边,掀开窗帘的一角,任由阳台上的光影映射进来。字字斟酌,句句品味,一页页翻转。行云流水之间,眼中的光圈变得模糊。夜晚静的只剩下地坛里不甘命运的轮椅巨人,留给我一份坚韧的动容。像窗外明灭的灯光照亮地面,地坛照亮了我的心。
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却不幸遭遇半身瘫痪,地坛成了他消遣散心的最好去处。在地坛里,他旁观了许多故事:从中年步入老年的恩爱夫妇;屡次与成功失之交臂的跑步者;热爱歌唱的小伙子……看见了祭坛四周苍幽的老柏树,也看见了焦急寻找儿子的母亲。在他车辙所经过的地方,都有母亲曾驻足的影子。生活的不幸使得史铁生无法顾及一切,于是他的母亲承担起了他所有苦痛。他想永不出门,是他的母亲用北海的菊花,爱吃的豌豆黄,鼓励他出门看看。当他每天独自扶着轮椅在地坛里思考人生时,母亲又担心地偷偷去探看他,匆忙寻觅。这份真诚的母爱,感动了史铁生,给了他精神上最初的慰藉,支持他走出阴霾。
史铁生不再愤世嫉俗,开始努力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在写作中寻求生命的真谛。他在文字中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在地坛中抛开世俗纷扰繁杂,回归自然,参悟生死的哲学,参透了寂寞。在地坛的草木之间,重新找回了勇气和智慧。地坛里一个个不同的故事,似乎都指向一些道理,而这些道理却需要慢慢参悟。正如先生所说的,生活的谜面变化多端,可谜底却似亘古不变……是的,人生可以选择逃避一次生活的谜题,却永远无法逃避生命这一缓慢多变的谜题,必须选择面对。
五年后,初读《我与地坛》的少年变成了青年。再次翻开这些文字,依旧是如此清晰透彻,深刻而又丰富。这已然超越了个人的悲喜,可遨游于九天之上,渐融于余晖之中,淹没于时间的尘埃之内,是如此苍凉,却又无比温柔的存在。
先生对待祸福的态度是我一生所追求学习的。生活本由一面又一面的墙所组成,我们需穷尽一生去打破它,或许很累,但当你回头看向起点时,惊喜的发现自己竟已走过了如此广阔的天地,刹那间云淡风轻,如沐慈悲。
《我与地坛》温暖而美好,真实又平静,却能给予人无尽的力量。人生总有无可奈何时,总要学会如何去排遣苦痛的方式。先生的文字中,已然点明了方向……
地坛的海棠又开了,先生可记得去看看……
我不是药神
——来自社会的精准而嘶哑的悲鸣
经济与管理学院 王浩东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并是所有的事情都那么美好,也许更多的是面对生活的种种无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为了绝症为了治病而烦恼。影片中针对特殊的疾病群体展开了一系列的情节,正是以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来铺成开来。而萦绕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是对未知疾病的担忧,以及对于疾病将对生活带来怎样巨变的种种恐惧。
在绝症面前,没有什么灵丹妙药。那些无数逝去的无辜的生命,连同他们亲人嘶哑的悲鸣,无声的叹息仍在社会中四处回荡着。
影片被看作是法与情结合的典范,这也确实让我感受到,“法”不再是冷冰冰的字眼,而是通过不断的完善更加的贴合人性,服务人性。主人公程勇在最后散尽家财,帮助病友代购药物,但之前确实存在着销售假药的获利行为,所以法院判刑有期徒刑三年是合乎情理的。而影片背后的故事,是法院撤销对陆勇的起诉,在撤销起诉书中明确提到,当事人代购假药的行为确实不当,但是,当事人并未存在从中获利的行为,属于消费者行为所以不构成销售假药的犯罪行为。
纵观本片,人物形象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药品公司代表脸谱化的刻画显然是不妥当的。确实,瑞典正品药和印度盗版药存在着冲突,然而正品药的高昂价格也会给大众带来印度药才是最好的选择的错误观点。当金钱和生命摆在面前的时候,根本不存在选择,因为人人都会选择生命,但失去了的金钱,亲人无数时间的陪伴,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着,不可言说的痛苦。而商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本不该由市场解决的问题,却由市场进行解决,就导致了生命被定价,说到底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无解的。
影片创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药品的研究方和购买方的立场冲突,其中以司法者形象出场的曹警官游离与双方的立场,通过这一带入性极强的角色的内心冲突,在各种立场观点的游走,让观众再理性与感性的博弈中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意为,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文采和实质配合得当,就可以成为君子。很多电影在"文"上非常优秀,运用各种高超的电影技法,获得了各种电影节奖项。不可否认其对于电影的贡献。但《药神》显然不是以文见长的电影,它以精准而嘶哑的属于“质”的悲鸣,说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甚至整个社会的无声叹息。从广大平民的角度,以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引出了一个极其精彩的真实故事,而这故事本身比电影本身更加精彩。
或许我们真正该感慨的并不是生活的苦难,而是人性的缺失,真正有罪的也许是自己本身,我们该埋怨什么呢?又或许真正有罪的是医学本身,谁让人类的医学不够完美,不够绝妙,不够百分百的完美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最后,我想赞美一切在痛苦中顽强追求生命和尊严的人们,我想用我粗略的拙笔刻画人生百态,描绘我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也希望我能用笔尖的点墨书写出不一样的结局。
水墨华章
拟古诗词三首
信息工程学院 王晶
清明题迎志愿军烈士回国
雄步横迈鸭绿江,此举千秋犹风清。
归来天地英雄气,撼动神州儿女心。
桃花瘦尽春将去,柳絮新开正清明。
将士百战戍疆塞,闻者哀泣不能云。
曲师三月海棠眠
三月人间醒复眠,海棠见我犹可怜。
梦里红尘愁将醉,明月为谁不曾闲。
长相思·游东湖
东湖吟,夏蝉鸣。
柳拂涟漪细雨停,风波四面清。
东湖吟,云烟新。
愁结诗词月色零,山水梅花影。
此心安处
林花谢了
人文学院 李仙丽
不知是春来的太早,还是花谢得太匆,短短不过半个季度,满庭花开又落,终是红消香断,看花人愁。
曾是春之娇子,在寒风未褪尽之时,在万物未返青之季,先献出了舞姿,那姹红的面颊,婀娜的身姿,曾引得多少人儿驻足、惊叹和艳羡。就连那灰暗的光枝,也在她的映衬下不再默然无闻。他用自己的双手乃至整个身躯,将她高高托起,尽显芳华。
那是整个春天的欣喜,世间也被悄悄地装扮成了如痴如醉的幻梦。她们跳跃在光秃挺拔的梢头,尽情展现自然的奇妙;她们伫立于寂寞大道的两旁,仿佛为远去的世人祝福;她们也在小林中奔跑,似乎在寻找某个有意义的时辰,好在春风中起舞。我想,如此完美的一生虽短暂却终该满足,曾捕获无数人的芳心,曾赢得清风阳光的洗礼,也曾为萧索的初春完全奉献自己。花的一生大概都是在失去中获得。
那她是否也曾一次次在清晨的阳光下朝圣,在日暮的夕阳中沉醉,是否也会在每个寒冷的夜晚对月沉思,与脚下荒草干枝窃窃私语,或者是在每阵大风侵袭之时,环抱自己瑟瑟发抖,却又在无奈中拥抱飘零四散的宿命。
奈何敌不过的时间,等不过的青春,她已无法再等得更多期待的人来走过,只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不怪朝风寒雨太无情,只认此生如此,枉自嗟呀。
花未枯时已渐落,风未停时芽已发,竟是生灭同现,得失共有。昔日的芬芳已随天际的黛岑远去,独留残红飘飞,尽是铺满老树根,堆遍小幽径,如此又见寒风依旧,春光全泄。
如今你是否还记得红楼深苑中黛玉的嘤嘤啜泣,花开易见落难寻,若再见此景,阶前更是愁煞葬花人。谁人再吟《葬花吟》,何人又怜葬花情,自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只叹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直至人间四月芳菲尽,才了春逝花枯,唯念太匆匆!
勇 气
人文学院 彭圆梦
我希望自己也是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王小波《三十而立》
“朝着日落大道远去,久别重逢是否可能。”
小时候,抬头望天,发现整片星空都是属于我的,黑色沉淀下来的静谧,星光在舞蹈,营造出旧时舞厅一样的复古情怀。不管夏夜,冬日;不论惊蛰,白露;无畏温度,色彩。流淌在空气中的,只有我的思想和情感。在意这世界的,只剩感受它的我。
那时的我不惧怕当众发言错误的羞愧,不在意陌生莫名的敌意,不畏惧灯光聚集处的灼热。我认真地感受这个世界,并无比虔诚地接受它所给我的反馈。不带奉承,无关取悦。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小学时答对的那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鸟类喜欢树木茂盛的地方。记得幼儿园园长对我的第一句鼓励,你要是身体再健康一点会是一个很棒的孩子。记得第一次脱稿演讲的感受,喜悦,兴奋,带点刺激的惊喜。曾经的我也喜欢站在聚光灯下的暖色地带,喜欢成为观众目光的焦点,喜欢掌声,喜欢鲜花,喜欢称赞,喜欢用白色稀释湛蓝的我的童年。
岁月安然无恙,四季的美景印在你的衣服上。
但也许如同北岛所写的诗:
“悲剧的伟大意义呵
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
你在原来的地点慢慢凝固成一处记忆。走上新的一段台阶,遇见新鲜讨厌的人,潮湿的空气把桌椅泡的生锈,粉笔断成一截一截躺在黑板的凹槽处,带着咸湿味的空气像尸体一样的毫无生气。微笑被耗尽的时候,也许只是忘了呼吸。却毫无想法地任由自己在宏观的世界里萎缩,生成独自狭隘的心理。心开始变小的瞬间,一切都改变了。即使背诵了当天抽查的内容,也不敢挺直腰板坐得笔直;也许只是无心大胆的玩笑,却感受到丑陋自闭。那些有意无意的分享,开始变得刺眼;表面要斟酌言语举止的细微,黑暗里默默吞掉泪水。所有发生过的事,总是先于我们的判断,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钻石的美丽也许在于它对光线的利用,但是失去了棱角,打磨就变得毫无意义。就像球形也许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结构,但是圆滑却呈现不出魅力。小时候,为了争个队长,会拼尽全力,只为享受眼前无人遮挡的风景。如今,不敢站在队伍的第一排,不敢站在舞台的c位,发言不敢大声,就连多几个人目光的注视都会打乱我的呼吸,偶尔的几次鼓起勇气也因为遭遇失败而再也不敢触碰,拒绝回忆。在顾城的诗中回味: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世界上存在这样一小撮人。他们可以努力,变勇敢,变坚强,变自信,但到底还是另类。而我就连变成另类的勇气也没有。
很多人赞叹黎明的美丽,氤氲的晨雾,破晓时的朝霞,湿度与色彩调和的刚刚好。但是胆小者并不这么认为,黑暗才能稳定情绪。就像许多人追求舒婷《致橡树》中的爱情观,但是就连她自己都曾说:《致橡树》已经被人传诵了许多年,但有没有人意识到木棉在南方,橡树却生长在朔雪之乡?事实上他们永远不可能相依。所以可能,不是害怕这个世界,而是对世界的看法存在差异。告诉我凭什么相信,连定义都不存在的存在。若不能深厚,我愿意浅久。若不能接受,我也许可以试着勇敢。只要我能,笃定地停留在我的远方,我就能确定走在正确的路上。
时间可能让责任加重,但不能胡乱扣上负担加重的罪名。我希望在仅剩不多的青春里,能再一次学会勇敢与坚强。当一切归于平静,浩瀚怨恨只凝固成一粒尘埃,安眠于谁枯败腐朽的心涧。
致每一个“断联”的你们
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 王琪
你有没有一个断联了很久的朋友?
上次回家的时候,母亲兴冲冲地同我说,她和断联许久的老同学重新取得了联系。那天,她的神情与往日不同,眼中满溢幸福的光彩。就好像,她又回到了那个属于她的时代。
小时候,我见其他长辈都爱在街头巷尾谈笑风生,而母亲却总是形单影只、悒悒不乐,于是便疑惑地询问她为何总是独来独往。母亲只是苦涩微笑,不予作答。直到我外出求学,在姐姐殷殷嘱咐中,我才恍然。原来过去母亲要照顾我们,因此没有时间去认识朋友。当初远嫁的她,与朝夕相处的好友圈剥离开来。而过去通讯艰难,背井离乡的母亲与朋友的联系也便如柳絮般四散而去,再无音信。
思及此,我的双眼便酸涩不堪,仿佛再撑不起泪水的重量。也突然明白母亲的久久沉默。一直以来,她将家作为自己的一切,她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以前,我总觉得母亲啰嗦。可从那之后,我学着耐心地聆听母亲的谆谆教诲,也会将学校里的琐事事无巨细地讲给她听。即使我们相隔千里,但母女之间久违的温情也跨过山山水水,仿若咫尺。
我陡然醒悟,原来自己一直都像那个和父母断联很久的朋友,从未在他们需要时,为他们担一肩风雪。而我的父母,也一直在迷茫中摸索着、试图与“断联”的我恢复往日的联系。他们用赤忱而深刻的爱一下又一下地扣着我封闭已久的心门。而今,心中的那扇蓬门始开,我终于明白,我应该好好陪着他们,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好好地去爱他们。还好,她现在找回了她的朋友们,而我,幡然醒悟也不算太迟。所以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
我希望每一个和父母“断联”的你,都能早早地和父母联系。别让爱太迟,别爱得后悔。也请每一个陪在父母身边的人,珍惜已有的幸福,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