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浅流年
“樱”你盛开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刘宏娇
淡淡的樱花在瑰丽的华夏诗卷中悄然绽放,亘古弥香。曾有数不尽的诗篇赞美那暂驻在时光中的翩然花朵:“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有一年。”周总理感叹的春色凝在相思枝头;“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白居易勾勒的春痕滴在惬意游途中;“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参垂杨柳。”李商隐浅吟的春意落在杨柳缝隙间。
熹微阳光溜过枝丫,惊扰了新春的清晨,丝丝缕缕的灿然光束拥在花簇上,缀成别开生面的繁饰。和煦的微风拂开了春天的画卷,如是景象,与寂寥冬日相比,更添生气。
粉白色的花朵簇簇紧凑,好不热闹。几株初绽,好似害羞的姑娘犹半遮面;几株撑开花瓣,仿若舞至半酣时淑女摇开的裙摆;还有几株饱纳春晖亟待开放,极像盛妆已毕的名伶遮掩着形容娇俏的脸庞。这些樱花各展姿态,美而雍容。她们簇拥着,只在阳春三月,竞相盛开。从不与玫瑰争宠、不与蔷薇争艳,却不缺梅花的骨气、兰花的优雅。仿佛这里已超脱尘世、远离喧嚣,只是一片花的汪洋。这样的美仿佛乍然出现的一束光,让你移目追随,而不会厌烦。在这里你将看不到忧愁,闻不到世俗,只有一个字可以描述——醉!
“万株樱花次第开,缕缕花香待客来。”醉美古滇有“樱花节”为市民演绎一场视觉盛宴,而古朴师院也捧着满园樱花任君观赏。初春时节,淡雅樱花牵动着无数人的情思,那一缕清香也沁在每个游客的心底。樱花不过漫长春天的瞬时剪影,而流连在樱花间的你我,却如同邂逅一位娉婷女子,她摇曳着婀娜的身姿,袅袅娜娜地走来。春本无形,却因她具象可人,从此深深地印在你我心中。
学子归来海棠艳
人文学院 张檑
闲适的假期悄然结束,收拾好行囊,继续踏上求学的征途。
离校一月有余,对校园的一切,都重新抱有强烈的好奇。闲时漫步,只见空旷的校园早已被辛勤的蜜蜂渲染了生命的活力。随着蜂舞蝶引,映入眼帘的是两旁粉红色的光景。
一朵朵娇美的花儿远看犹如一个个粉红色的小绒球,高悬在枝叶的两侧。风吹过,一股清香沁入心脾。近看又宛如少女的脸颊,明亮的白瓣透着丝丝粉红,仿佛因路人长久注视,惊吓间羞红了脸颊。
正当我苦思冥想如何为这美而不艳的花朵做诗时,旁边早有人吟唱起了《海棠花开》:“希望你明白,别再错过,海棠花开”。我方醒悟,面前的正是东坡居士那“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海棠花。
只见春风吹拂下,花香弥漫整个校园。早来的雨似薄纱般淡拢着花枝,让那原本娇媚的花朵更显现一种朦胧的美感。早在寒凉的冬日,花不像之前那样繁密,几枝、几朵地浮在枝头,犹如遗世独立的女神,清冷而素雅。而海棠在历经寒冬后的早春,争得了那梅花后的第一抹亮丽的红色。独立于寒春的风骨,令人惊艳而钦佩。
白驹过隙,回过神来,已是夕阳西下。时光恍若窗外即逝的倩影,仅是惊鸿一瞥,便匆匆而去。
当我忙完手头上的事时,黑幕已悄然挂上了天空,星月闪烁着黑夜独有的光亮。去外面走走吧!我实在是舍不得白日时那令人动容的海棠,于是借着散心的名义计划着我们的邂逅。
夜晚的海棠失去了日光的照耀,犹如未抹妆的西子,更显素净淡雅。白日未曾注意到的花骨朵,也钻进我的眼中。看着那害羞待放的姿态,我不禁赞叹“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真是花如美人呀!
海棠本应于春夏之际盛开,却在早春时于校园悄然舒展了身姿。仿佛上天眷顾我们这些离家求学的人,让这相思之花,迎候着我们的到来。
“凌晨四点见海棠花开,未眠。”
此心安处
不要抱怨生活
人文学院 袁慧
著名作家威尔·鲍温曾在《不抱怨的世界》中说:“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那件事。如果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
我性情急躁,每不顺心时,总不停抱怨。但事后便后悔不迭——本来芝麻小的事,却在抱怨时如滚雪球般变大,而我的心情也总会随之低落。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如果你习惯抱怨,那么乏味与痛苦就会充斥你的世界;但若你习惯感激,那么赞美与幸福便会慢慢到来。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弟子总爱抱怨,他的师父便想趁此加以教导。他将盐分别撒在水杯和湖中,并让其品尝。而弟子喝了两杯水后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只道杯中水极咸,湖中水清甜。师父于是语重心长地说出那句令我记忆犹新的话:“生命中的痛苦是盐,他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当挫折扼住我们的咽喉时,抱怨已无济于事,唯有坦然和乐观才能缓解内心的悲伤。“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苏东坡多次遭贬,却浇不灭他对生活的热情,如此方有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章流传至今;颜回穷困潦倒,但他安贫乐道不改其志,这般才会被作为儒家的楷模为世人模仿并流芳百世。这些胸襟若海水般宽广的君子,面对痛苦只微微一笑,从不萦于心,他们如竹如松,在历史的洪流中傲然挺立。
威尔鲍温说:“抱怨就好比口臭,当它从别人口中吐露时,我们会立马注意到,但从我们自己口中发出时,我们却只能充耳不闻。”我们总是宽于律己,严于待人。不满生活,方有抱怨。唯有从此刻开始约束无关的抱怨,才能将如垃圾般的戾气从心房中一扫而空。而这行动,却需要勇气与坚持。
一个能控制自我言语的人,势必能控制自己的心态,既然能控制自己的心态,那么控制自己的人生也就不在话下。
生活可能糟糕可能乏味,但抱怨什么都改变不了。所以不要抱怨,改变自己就已足够。
十八而志
人文学院 余丽萍
曾听不少人说,十八岁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事实的确如此——此前十七年一直都在期盼,此后的几十年一直在努力留住十八岁那年的回忆。惟有十八岁这年,我们有点不知所措。想拼命握紧手中的寸缕光阴,不让岁月悄悄地溜走。但越是想抓住它,内心就越是慌乱,越慌乱,它溜走地越快,不留一点痕迹。
时间的流逝总让我感慨万分。如今,无力感和虚无感如粗麻绳般绑缚着当代青年,让我们忙着迷茫未来,急着放纵现在,却终日无所获。电子霸占了大部分的时光,于是我们抽不开身去寻找生活的真谛,只日日在屏幕前感叹世界的精彩,如此却忘了自己身负的责任、忘了我们曾是未来世界最渴望的缔造者。其实,十八岁的韶光最是美好,像早春时饱涨花骨朵的斜枝,像夏日时骤染浓绿的细叶……这样的青春,虽使同龄人不屑一顾,却让中年人羡慕有余。此时的岁月仿佛隔着薄雾,连那点点星光也朦胧。偶尔一辆车载着未来、载着希望呼啸驶来,我们听得见声音,看得见光亮,唯独不知其去向……
一边童心未泯,一边在社会的边缘试探,我们小心翼翼而又踌躇满志。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像每一代人对待同样的音乐、同样的文学、同样万丈光芒的青春都有不同的诠释方法,去实践出独属那一代人的路。我不知道我们的未来会如何、是否符合大众的期待,但我真切地希望我们这代年轻人能多思考、多接触自然、少些功利和浮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如同余世存先生在《时间之书》中阐述的那样:“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在十八岁时找到人生今后的方向,并穷尽一生为之奋斗,听起来就很棒。慢慢摸索,大路宽广,沿途风景也不赖,一路走,一路成长,总有一天你会遇到你的路口。
听故事的人
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 马明静
我喜欢听故事,或真实或虚构,因为它显露着作者的价值观和个人见闻。这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地比较明显——故事涵盖的意义远远多于故事本身。作家莫言定义自己是个说故事的人,把他所看所想、所经历的时代和故事呈现在大众的眼前。这是很形象和谦虚的比喻。而在现今,了解一个故事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
一个好的故事,人物的命运走向往往牵动着观众的心。有的情节甚至与千千万万普通人无法挣脱的生活片段相仿,因此它能在某个瞬间直击我们的内心。艺术来源于生活,电影、电视剧之所以题材多样,因为它们表达着多样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更是如此。毕淑敏的小说更是饱含此种色彩——如《女心理师》、《心理密码》等,这些作品通过情节的跌宕起伏来使读者身临其境。作家们所接触的人、所经历的事被提炼成一个个故事,倾吐着他们的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这是极少数人能做到的。而平凡的我们只求阅读之后有所感、有所悟,如此便已十分难得。
“我们往往容易记住那些力挽狂澜、波澜壮阔的、全新蜕变的那一天,但其实无论伟大还是平凡,那一天都因为它的独特性,被标注在了时光的日历上,它注定了我们是谁。”这是董卿在《朗读者》中的一段开场白。正如其言,朗读传播的是文字,而人展现的则是生命。每个人主演着自己生命的故事,我们拿着不同的剧本上演或悲或喜的剧情。而有些精彩的桥段经过文学作品的渲染,更富艺术。文学作品或虚幻或现实,而究其本源,则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呈现。那是与我们紧密联系的生活,与我们有着共同相通的情感。
因此,我喜欢并愿意做那个听故事的人,它会为我们积攒足够的经验领悟,让我们在处于人生的艰难抉择时有柳暗花明之感。而我也庆幸,能够一直听故事,在故事中有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