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基层党务工作者就是要凝聚起旗帜的力量,为群众服务。”今年获评“云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的杨锐玲是我校文化旅游学院传媒系主任、传媒系党支部书记,在做好党务工作的同时,她始终坚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以思想引领学生、用热爱感染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她孜孜不倦,借助专业优势,带领学生参与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将“文化自信”深深根植学生心中。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即将召开,杨锐玲被选举为党代会代表。她时刻感觉重任在肩,工作之余常常走访老师和学生,倾听他们的愿望、诉求,希望把学院师生的心声带到大会。“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感到十分光荣,也深知责任重大,期待此次党代会的召开能够进一步凝心聚力,系统地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思路。相信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在人才培养、产业科技、新型智库、文化引领等方面一定会取得新的成绩,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大学。”
做好党务工作 她有“四个经验”
担任传媒系党支部书记,为了更好地做好党务工作,杨锐玲总结出了“四个经验”。“一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应该要具备四种‘气’,首先要有责任在肩,敢于扛旗的‘勇气’;二是要花‘力气’,狠下功夫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还需要一团‘和气’,团结党员群众,凝心聚力,筑牢战斗堡垒,做好支部队伍建设;更要有‘心气’,要秉持一颗精益求精的心,不断交流学习,保持党建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正是这“四个经验”,使她所在的党支部接连取得成绩:2018年、2021年传媒系党支部两次被评为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立项曲靖师范学院“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21年传媒系党支部被评为云南省“一流示范党支部”。
做好课程思政 她有“四个抓手”
勤于党务的杨锐玲,对于教书育人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将“思政树人、教学育人、竞赛炼人、实践强人”作为四个抓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除了引导学生赏析经典的红色影片及优秀的党史题材摄影作品,她还带领学生拍摄“理想照耀中国”党史题材摄影作品及短视频、“廉洁文化”短视频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和微电影,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多年来,这些摄影作品和影视作品在专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8项,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杨锐玲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内容深植学生心中。
2018年,杨锐玲(二排右一)带领学生拍摄微电影《阿妈与绣》。
做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 她有热情和坚守
“我们中国有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隐于深山角落之中,如果不及时关注和保护,它们就会消失。”杨锐玲每年都会带领学生深入云南大山去记录那些传统手工艺者,希望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生活非常贫困,他们有些人不得不放弃传统技艺被迫外出谋生,导致传统技艺失传,我要带领我的学生,为宣传、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尽一份力。”在酷热的夏天,杨锐玲和学生们徒步穿越大山,去探寻和记录传统手工艺者的生活。哪怕每次都晒得皮肤黝黑,哪怕每次都被荆棘弄得伤痕累累,也不能阻挡他们记录和宣传非遗的决心。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创业项目《拾遗》获得省级铜奖,纪录片《承龙》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每一份成绩背后,是杨锐玲对于作品质量的执着和痴狂。有时她为了一个几秒钟的视频片头,不惜花费一天的时间守在摄像机前拍一个延迟摄影;在拍摄结束后,为了保证作品的感染力和时效性,杨锐玲和学生们借用拍摄结束后的一点余温趁热打铁,哪怕是在十分疲惫的状态下也会咬紧牙关连夜将片子剪辑出来。
“作为文化工作者要下得去基层、耐得住寂寞。”从彝族刺绣到会泽斑铜,将镜头对准非遗,讲述传统手工艺者的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文化瑰宝,让杨锐玲热爱并执着。而她的学生,也在她的感染和带动下,在一次次有意义的经历中打开眼界、收获成长。
2017年,杨锐玲参与拍摄学校招生宣传片。